政策暖风不止,现代物流扬帆出航
发布时间:2015-09-01 10:52:36
政策暖风不止,现代物流扬帆出航
(一)主观动因:政策积极推动现代物流发展
政策频出,物流业迎来加速发展良机。2014年,《物流业发展中长期规划》出台,确立了12项物流行业重点工程,要求2020年基本建立起现代物流体系。2015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文件中提出的高效物流为现代化物流发展明确了发展方向。2015年8月,发改委网站发文《多措并举推动现代物流加快发展》,文章称物流业发展将支撑“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物流业在经济发展中地位的重要性凸显。在国家积极推进新兴产业发展,实施重点国家战略过程中,我们认为物流业作为崛起的新兴成长性行业以及“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等国家战略的重要配套行业,支持行业发展的利好政策将依然可以期待,从而进一步促进物流业的现代化发展。
(二)行业现状:物流成本高企,电商及冷链物流倒逼物流业升级
降低物流成本是物流行业转型方向。2014年,我国物流总费用10.6万亿,占GDP比重为16.6%,而美国、日本物流总成本占GDP比重约为8-9%,我国总体物流成本较高。从2012年中美两国各分项占GDP比重看,我国物流运输成本是美国的1.74倍,仓储成本是美国的2.17倍,管理成本更高达美国的7.33倍。我国物流运输目前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公路运输中,大量的管理人员和信息中介人员造成了人力成本的居高不下,而信息的不畅,造成运输车辆的闲置和空载现象严重,从而造成运输成本的高企。仓储费用高主要是由于仓储园区中自动化程度低,缺少自动分拣装备。在运输和仓储的管理中,由于信息化运用程度低,造成管理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的问题,导致物流的管理成本高昂。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有效降低物流成本,促进行业发展。通过在运输环节中进行信息化管理和监控,在仓储环节进行智能化操作,运输、仓储、管理成本将得到有效降低,从而推动现代化物流发展。
跨境电商的发展对跨境物流有较强提升。目前中国跨境电商市场处于发展初期,随着近年跨境电商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占全国进出口量的份额正逐年提升。2013年,我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3.1万亿元,增长率为31.3%,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2.0%。2014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4.0万亿元,同比增长30.6%,占进出口贸易总额的15.1%。在中国日益完善的物流体系,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带动下,各类生产生活资料进口增长迅猛,未来电子商务特别是跨境电商发展将具备极大潜力。根据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正进入上升通道,预计2016年跨境电商占进口总额的比重将达到19.0%。然而2014年和2013年中国外贸的增长率分别为2.3%和7.6%,远远低于跨境电商的增长速度。在如今中国对外经济增长放缓的环境下,跨境电商的崛起正为跨境物流提供新的增长点。
中国冷链物流方面发展落后,投资发展空间广阔。与物流大国相比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尚不具备完善、专业的冷链物流体系。我国冷链物流需求极高,据中商情报网统计,近年来,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年需求量在1亿吨左右,年增长率超过8%。我国冷链需求量大,但配套的冷链物流发展却相对落后。据物流信息网统计,我国每年因冷链问题造成约有1200万吨水果、1.3亿吨蔬菜的浪费,损失高达1000亿元。我国综合冷链流通率仅为15%,而发达国家冷链流通率达到80%-90%。因此,我国冷链物流发展具有迫切性,在《物流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2015-2020年)》中对冷链物流就提出了一系列要求。由于鲜果、蔬菜、海产品在物流运输过程中对环境要求极高,有必要将冷链运输过程与信息化实时监控相结合。
互联网信息技术与卫星定位系统为物流运输的实时监控提高技术支持。物流行业中,运输费用成本较高,通过物流信息化来降低成本将是大势所趋。现在互联网科技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完全可以支持运输信息化的改革。物流公司进行信息化管理集中在运输过程中,需要进行实时监测,其他快递公司大多采取中转站登记货物的形式来进行跟踪,货运卡车也完全可以通过站点登记,信息实时上传来实现信息化管理;也可通过卫星定位系统,通过互联网来实时观察货运的进程。如今,成熟的互联网技术支持物流行业的运输信息化进程。
射频识别、传感系统等核心技术已逐渐成熟,为智慧物流推广普及打下基础。我国目前射频识别RFID及物联网技术已逐渐成熟。数据显示,RFID射频识别技术市场规模已超百亿;传感器年产量达24亿只,市场规模超900亿;M2M(machine to machine)终端数量达1000万,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M2M市场之一。射频识别及无线传感系统为智慧物流仓储系统技术的基础,核心技术的掌握为我国提高物流仓储的自动化、信息化程度创造了可靠前提。
运输信息化与仓储智能化实现现代物流
(一)运输信息化助力运输效率提高、监控及时性增强
1、公路运输信息化:运输效率低下,信息化升级势在必行
1、公路运输信息化:运输效率低下,信息化升级势在必行
公路运输是我国货物运输的最主要方式,2014年,我国公路货运量333.28亿吨,占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等五大交通运输货运量的76.07%。在公路物流运输中,主要的参与方包括括货主、物流公司和司机,然而在目前的运输过程中,由于主要靠人工传达信息,因此出现了信息的杂乱、不对称和缺失等问题,这导致了运输效率的低下。因此,公路运输的信息化推进势在必行,8月13日,发改委下发《关于加快实施现代物流重大工程的通知》中指出建立综合运输信息、“公路港”、物流资源交易、大宗商品交易等信息平台以及在物流园区中建设信息平台。
(1)公路运输问题:货物跟踪、监管困难,货车空驾现象严重
公路运输中,信息的不对称是造成运输时间长、运输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信息化运用水平低导致运输中货物跟踪、监管困难。由于信息化运用水平较低,运输路途中,车辆的位置、货物的情况并不能实现实时的跟踪与监管。如果在运输过程中,货物或车辆出现损坏,由于缺少实时跟踪,物流公司并不能第一时间采取补救措施,这对物流公司与货主都将造成经济损失。
信息层层转包致使信息完整性难以保证。货主在发货过程中,通常需要寻找承包商或中介机构,承包商再寻找专线,在到达目标城市后,再寻找当地送货车。在此过程中,信息被层层转包,信息偏差或遗漏可能发生,从而拉长了运输时间、加大了运输成本。
货运信息缺失造成空驾现象严重。由于我国公路运输主要以个体户为主,个人获取信息能力有限,司机将货物运送至目的地后,由于不清楚异地是否有货运的需求,通常会驾驶空车返回,这造成了极大的车辆浪费。
信息送达不畅造成车辆、司机空置。随着物流业的发展,配货站也在各地建立,主要分布于物流园区及货运站。由于配货站主要运用电话、人工的方式搜集信息并用小黑板发布货源信息,这种较为落后的信息发布方式造成了信息量少,信息无法共享的问题。这就使得很多司机需要长时间的等待,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运输效率低。
缺少承运人员信息引发货物安全隐患。目前公路承运方主要以个体司机为主,物流公司在找承运合作方时,主要与个体司机进行交易。由于个体运输户的信用、背景资料难以获得且物流公司与个体司机的交易多为一次性交易,货物的安全性难以获得完全的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