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完成全国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布局
自2012年7月,长沙市获批成为全国第二批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城市以来,长沙按照国家财政部、商务部的要求,结合现代服务业发展实际,围绕打造“全国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的功能定位,以“五性”(示范性、公益性、创新性、带动性、安全性)为原则,以重大项目实施为抓手,审核实施了133个项目,总投资214亿元,部分项目已竣工投产。
随着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工作的顺利推进和一大批农产品流通领域重大项目的实施,长沙已基本建成了“全国农副产品交易集散中心”。
通过试点项目实施带动,促进了农产品物流的率先发展,全市社会物流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和降低,全市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比值由2011年的18.3%降低到16%。
2014年长沙服务业增加值3261.09亿元,同比增长了9.7%,占GDP比重41.7%,连续两年增加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国省会城市第6位、中部省会城市第1位,实现了长沙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同时长沙连续三年在两部组织的年度绩效评价中获“优秀”等级。
打造一批园区
长沙作为“一带一部”的核心增长极,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部署,着力打造一批辐射作用强,示范作用明显的园区。
打造一批农产品物流园。湖南粮食集团通过资源整合促进粮食产业横向扩张,倾力打造集粮油储备、粮油加工、中转物流、市场交易、期货交割、经营贸易、远程交易等功能的中南粮食交易物流园。同时,试点围绕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目标打造以马王堆蔬菜批发市场为核心项目的“南菜北运”中心,以红星冷链为核心项目的“西果东运”中心等多个现代农产品物流中心,充分彰显其对周边省市的示范带动作用。
打造一批电子商务产业园。雨花电子商务物流园正努力建设成为专业化物流企业提供物流电子商务运作的公共平台,打造物流交易100%电子商务体系,到2015年底基本建成辐射中南地区的国家级区域现代仓储、物流配送、电子商务枢纽中心。高新区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区以中移动电子商务公司的移动商务支撑技术为基础,大力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深入开展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二次创业”,打造中国移动电子商务总部基地。构建体系完备、结构合理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链,引领移动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
融合两种模式
试点工作着眼于线上与线下、现货与期货相结合的交易模式创新,满足农产品贸易的多层次、多规模、多种类、多变化的需求。鼓励传统商业企业步步高、家润多等企业从线下走到线上,扶持快乐购(300413)、网上供销社等企业从线上走到线下,拓展销售渠道。如网上供销社采用“实体+网络”模式,线下建立“菜伯伯”放心农产品社区店,线上开通网上供销社商城。南方大宗农产品交易中心是采用现货与期货交易模式最为典型的案例,对稻谷、玉米、油籽等特色大宗农产品期货,采用竞价交易,2014年已成功举行了国家临时存储粮食竞价交易会7场,其中4场稻谷交易,3场玉米交易,交易额达65亿元。
建设三级市场
不断增加政府对具有公益性质的流通基础设施投入,分三个层次对农贸市场进行了提质改造。近年来,全市提质改造农贸市场207家,新建101家,提质99家,加固7家,总建设面积约32万多平米,各级财政投入约5亿元。
对大型农贸批发市场,采取股权投资、以奖代补等方式支持湖粮、马王堆、红星等大型批发市场建设,使长沙作为中南地区最重要农副产品输入输出节点和流通集散中心的地位日益增固,辐射范围日益扩大。
对县(市)批零兼营市场,以市、县两级政府控股或参股的形式,新建或提质改造了宁乡县大河西农贸批发市场和浏阳市农贸批发大市场等项目,重点解决农产品“卖难”的问题,完成了“农贸对接”,形成了地域性农产品集散地。
对社区农贸市场,以全资投入、政府回购或回租等方式控制产权,使农贸市场在国有资本的调控下体现公益性。
构建四项机制
构建新型物流机制。完善现代物流服务功能,鼓励企业提供集仓储、运输、加工、包装、配送等一体化的全程物流综合服务。如“天骄动车”城市物流公共服务平台等第三方物流平台项目利用云计算、物联网技术,为农产品建立电子档案信息、全程追踪溯源系统等,充分满足生产基地、农产品流通企业及消费者对物流快速响应的个性化需求。
构建公共服务机制。长沙市消费公共平台项目(鹰皇),以线下实体商家提供线上推广服务,在长沙市商务局主办的第六届“福满星城”购物消费节中,为商家带来客流近1000万人次,拉动本地消费增长超过100亿。
构建科技创新机制。试点重点支持农产品物流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引导企业开创电子化交易结算模式,支持试点企业采用高科技管理、交易手段。如长沙市肉菜溯源体系采用猪肉灼刻激光码和电子化结算管理,有效保障了数据采集的真实性,实现了肉品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形成安全的供应保障渠道。
构建融资支撑机制。试点积极围绕农产品物流和集散交易,开辟多元化融资渠道,积极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扩大对大宗特色农副产品物流和集散的信贷支持。如长沙市商务局与长沙银行签订了授信30亿元的战略协议,为现代服务业综合试点企业群提供金融支持。长沙市中小商贸流通企业服务中心与民生银行(600016)建立战略合作,共建长沙市小微企业服务平台,为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贷款服务。
推进五个体系
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试点加强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如批发市场等重要农产品物流节点的冷藏设施建设。截止2014年底,全市已新建仓储近155万平方米,在建/拟建的常温仓储约320万平方米。全市已建成投产冷库容量总计25.5万吨;拟建/在建冷库容量总计63.2万吨,预计试点期结束,长沙冷库容量将突破100万吨。
推进农产品物流人才支撑体系建设。试点构建了汇聚行业专家、学者的物流专业人才数据库,开展了“人才强商”工程和“商务大课堂”等培训。2014年8月至9月,长沙还组织该市商务系统相关人员远赴新加坡参加“现代服务业发展专题研修班”,有效提高了从业人员的国际视野。
推进农产品物流区域联动服务体系建设。构建区域重点物流园区系统的连通端口,增强长沙农产品物流辐射功能,扩大物流服务范围。“湘品出湘”湖南省湘品名优商品配送基地建设项目整合湖南名优特产特别是食品原辅材料的优势资源;中农传媒联合淘宝网、天猫网、聚划算等电商巨头,打造淘宝网“特色长沙”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了周边各地的农产品物流的发展。
推进农产品物流配送无缝对接体系建设。试点创新实体加网络、主仓加分仓、基地加直供等模式,实现物流配送无缝对接。如中南粮食物流园建设有4.4千米铁路专线及配套散卸坑,2000吨级泊位5个,物流园“公、铁、水”三种运输模式无缝对接,有效推动粮油饲料物流“四散化”(散储、散运、散装、散卸),使粮食运输损耗率降低15%。
推进农产品物流标准化体系建设。艾尔丰华基于物联网核心技术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体系等项目的建设,计划总投资超过2亿元,有效提升了农产品安全系数;晟通物流积极采用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由传统仓储中心向多功能、一体化的综合物流服务商转变,积极参与托盘公共应用系统建设。
找车,找货困难?所有车源,货源尽在<物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