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物流业“走出去”力不从心
“我国没有一家物流企业是拥有全球网络的。虽然我们的物流业迅速扩大,铁路、公路、水运、海运都是世界第一。可从世界银行发布的2013年全球的物流竞争力指数可以看出,中国物流能力虽然于发展中国家之首,但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魏际刚表示,这种落后表现在物流成本、通关效率、货物跟踪能力等都落后于发达国家,这极大地制约了走出去的能力。
“中国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据王慧敏介绍,中国全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近年一直徘徊在18%左右,高于美、日、德9.5个百分点左右,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约6.5个百分点,“偏低的利润率将影响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下口岸的通关效率还不尽如人意,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叶剑表示,通关率确实可以继续提高。他认为口岸在国际物流当中是一个制高点,口岸作为国际物流的必经通道,是国际物流的重要区段,虽然这一段很小,但只有口岸畅通才能够货畅其流。而就目前而言,他认为只有通过创新、改革来推动口岸通关率和整个物流业的发展。
那么,物流成本、通关效率等一些行业桎梏如何突破?会上,不少业内人士把中国物流行业突破瓶颈、走出去的希望寄托于上海自贸区。
“随着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以及近日海关总署又出台的新通关措施,我相信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可以变成可复制的提高通关效率的新举措。”叶剑认为,在突破瓶颈上需要上海自贸区这种意识、政策皆大胆的改革和创新。
他表示,上海自贸试验区的一个最大亮点,就是凡是不违反已经出台的法律的,都可以先行先试。而如何先行先试,以及如何把取得的经验及时的总结成可复制的办法,则是物流人面对的重要课题。
上海海事大学校长黄有方表示,以国际物流为主体的自贸区的物流业,是自贸区产业链当中的关键环节,对于货物的贸易和服务贸易起着关键的支撑和促进作用,对实体经济发展起到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作用。而随政策的可复制和可推广,他认为,怎样可持续地向上发展才是应当注意的。
他注意到,自贸区当中涉及到的政策,其作用可分为四个方面:第一是商流是怎么处理的;第二是物流怎么处理的;第三是信息流是怎么处理的;第四是资金流是怎么处理的。
“我们的物流业之所以存在一些问题,就是因为看待物流的角度太过单一。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这四流应当统一的看待。”黄有方告诉记者,“比如信息流与物流若不匹配,就会导致重复发货,成本就会上升。因此,中国物流成本之所以高,并非其本身导致的,而是与之相关的其他‘流’配不上。”
同时他指出,物流业也需要改革,物流如何与金融、电商、制造业结合,是物流人应当考虑的改革方向。黄有方表示,中国物流业应当注意研究全球和区域经济贸易秩序带来的全球物流新秩序。在更加激烈的国际竞争中,中国物流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尚不足,企业要转型升级、朝着供应链方向发展。
找货困难?所有车源,货源尽在<物流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