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业迎来重大机遇
一是通关便利化带动国际物流效率提升。在自贸区制度框架中,对接国际新规则、创新制度设计是核心突破点。其中,通关便利化是国际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先实现对接和推广复制的措施。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一年多来,采取了一系列通关便利化措施。据测算,目前在上海自贸试验区,进口平均通关时间较区外减少41.3%,出口平均通关时间较区外减少36.8%。
通关便利化是自贸区效果最显著的先行先试政策,为物流企业节约了通关时间,降低了通关成本,加快了互联互通,为完善国际物流网络创造了基础条件。通关便利化政策的深化创新和推广复制,将有助于改善我国通关整体环境,促进国际物流大发展,为国际贸易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物流保障。
二是服务贸易自由化改善物流发展环境。当前,我国服务贸易结构不合理,2014年服务贸易逆差达1980亿美元,其中很大一部分为运输服务逆差。与货物贸易相比,服务贸易对自由化和便利化的发展环境要求更高。自贸区的设立,重点之一是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这为服务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措施提供了落地平台和试验基地。
上海自贸试验区成立以来,积极探索建立与国际投资和贸易规则相适应的行政管理体系,培育国际化、法治化的营商环境。目前,上海自贸试验区内海关注册企业已达1.25万家,物流企业占企业总数的30%左右,成为自贸区服务贸易重要的企业主体。
服务贸易整体环境的改善,将促进以港航企业为代表的物流业与国际接轨,加快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带动运输、分拨、仓储、物流、快递、供应链等一批专业化物流企业的发展壮大,逐步扭转服务贸易逆差,提升我国国际贸易整体竞争实力。
三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促进区域物流协同发展。当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国家发展的战略思路。自贸区作为改革开放的桥头堡,对区域经济的“溢出效应”和“辐射效应”显著,将逐步形成区域物流节点和重要枢纽,助推区域经济一体化。
从国内来看,国家提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战略。上海自贸试验区作为建设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充分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加大功能创新和产业联动。从国际来看,“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主要着力点是区域互联互通,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物流网络布局成为重要组成部分。“一带一路”战略核心是东西互济、陆海统筹,要把区域经济连接起来,物流节点特别重要。
自贸区作为“一带一路”经贸合作的重要载体,将充分发挥对外开放优势,以国际物流为抓手,构建区域物流大通道和节点网络,促进区域内产业承接与转移,商贸交流与繁荣,推动区域内形成宽领域、深层次、全方位的合作格局,提升区域经济影响力和主导权。
四是实施走出去战略助推跨境物流转型升级。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鼓励企业参与境外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推动铁路、电力等中国装备走向世界,这些都离不开跨境物流的支撑保障。
目前,中外运、中远等一批大型物流企业跟随中国工程装备制造企业走出去,自主开发了一系列物流工程技术,创造了一系列工程物流世界纪录,圆满完成了国家重点工程的保障工作。
同时,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商物流迎来发展机遇。随着跨境电子商务试点的推开,跨境电商平台陆续搭建,以自贸区为代表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跨境电商物流模式不断创新。
自贸区“境内关外”的特性有利于跨境物流的模式创新。2014年,亚马逊与上海自贸试验区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以上海自贸试验区为入口,引进全球产品线开展进口业务,相关的仓储、物流基地也落户自贸区,使客户收货时间大大缩短。此外,以自贸区为窗口和桥梁,海外仓、境外物流中心等基础设施蓬勃发展,不仅可以快速反映客户需求,紧跟国际消费动态,而且可以形成服务网络,降低物流成本,为跨境电商增添了发展新动力。
五是全球价值链引导供应链优化发展。近年来,全球价值链成为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重要驱动力量。随着分工国际化、贸易全球化的推进,以及物流成本的降低,全球价值链合作的优势与影响充分显现。国际产业分工已经从原来基于各国比较优势的水平分工,转变为以跨国公司为中心,基于产业价值链的垂直分工。这种国际分工方式中,我国大多处于相同产业的价值链低端。以自贸区为重要节点,吸引产业集聚,加强供应链整合,能够促进我国产业在全球价值链中向高端递进,推动产业格局重构,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未来,自贸区将成为布局全球供应链的重要节点,逐步形成以自贸区为核心的全球供应链体系,培育国际竞争新优势。同时,物流企业将充分利用供应链升级的机会,逐步从传统物流向高端物流和供应链服务转型,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升产业地位。
找货困难?所有车源,货源尽在<物流指南>!